手机版
首页 / 日记 / 漫步多瑙河畔

漫步多瑙河畔

发布时间:2015.05.02   阅读次数:594
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坐落在有着“布达佩斯百老汇”之称的安德拉什大街上。一百多个春夏秋冬,沉淀下来的不仅是外在的那份沧桑,更有她内蕴里的那份厚重。夏天是歌剧休假的季
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坐落在有着“布达佩斯百老汇”之称的安德拉什大街上。一百多个春夏秋冬,沉淀下来的不仅是外在的那份沧桑,更有她内蕴里的那份厚重。夏天是歌剧休假的季节,布达佩斯歌剧院从6月起就不再有任何的演出,但是歌剧院每天下午3点和4点各开放一场由向导带领的参观,让慕名而来却饱不了耳福的游客至少可以饱一下眼福。 这座歌剧院始建于1875年,由当时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拨款所建。虽说都是皇家歌剧院,顶着的也是奥匈帝国的头衔,但是这位皇帝仍明文厚此薄彼,规定布达佩斯的这座在规模上不能超过维也纳的皇家歌剧院。但是匈牙利的建筑设计师Miklós Ybl打造出的这个新文艺复兴风格的歌剧院,无论是内部精美华丽的装饰还是采用的当时一流技术的音响效果,都让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在世界顶级的歌剧院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歌剧院的建造过程中,1881年维也纳的一座剧院发生了一场大火。那场几百人葬身于火海的惨剧让布达佩斯的歌剧院在设计中及时进行了修正,增加了安全方面的设计考量。这个看着不那么浪漫的舞台“铁幕”就是防火设计的成果之一。 正对着舞台的皇家包厢当然是听歌剧的最佳座位了。用于装饰这个包厢的4个雕塑分别代表的是歌剧中的四个声部soprano, alto, tenor and bass。要说这是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专设的Royal Box,那是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如果皇帝没来,皇后一人是不可以坐在那里的。时至今日,这个包厢也只有匈牙利首相在内的3个人才可以入座。玛当娜当年在布达佩斯歌剧院拍摄\"Evita\"时,据说出了很高的价才得以进这个包厢取景。 奥匈帝国的皇后伊丽莎白,也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在匈牙利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夫君,她在布达佩斯所逗留的时间也远远超过弗朗茨•约瑟夫。但是当她一个人来听歌剧的时候,她只能坐在位于舞台右侧的“茜茜包厢”。上那里瞧了瞧,舞台视觉效果还远不如一般的包厢。 一般的包厢,虽然没有皇家的那么奢华,但也少了些权力级别的牵绊,看着还是挺温馨的。 这是幕间休息时原本供吸烟人士腾云驾雾的长廊,建造四壁和天花板用的是特地从西西里运来的一种很稀少的木材,上面几乎没有“结”。而这个长廊竟然还有个美妙的雅称“情人长廊”,原来袅袅轻烟让情人们的亲密少了许多的顾忌。 歌剧院内的大理石台阶典雅气派。在十九世纪末的匈牙利社会,对王公贵族和殷实的中产阶级来说,听歌剧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女士们那一季最美、最新的的礼服可能都是留到歌剧院来第一次展示。想来这静静的台阶早已见证了无数红毯上争艳的历史。 歌剧院内除了舞台剧场外,大大小小、名目众多的厅不少,装饰得都很精致华丽。抬头见的是画,转个身不小心又是一个雕塑。墙上的肖像画和走道上、房间里的大理石头像都是匈牙利音乐史上和建筑业界的大师们。这就是这座美丽的歌剧院的主建筑设计师Miklós Ybl的头像,他也是布达佩斯城内另一座重要的建筑物圣斯蒂芬大教堂的主建筑师。 因为去的不是季节,没有能够附庸风雅地听一场歌剧多少有些遗憾。走出歌剧院,坐在对面的同样古老的咖啡馆喝上一杯,那份遗憾倒也是随着暑气一起消散了些。 奥匈帝国最强盛的时期也是布达佩斯 “咖啡馆文化”的鼎盛时代。 19 世纪末咖啡馆风行欧洲大陆,但是相较于巴黎和维也纳,布达佩斯人饮用咖啡的历史更为悠久。而之所以发展到能以一种“文化”来相称,那时因为当时咖啡馆是知识分子的“工作”地点,而不单是休闲的场所。作家、诗人、艺术家、记者都以咖啡馆为办公室,在这里寻找创作的灵感,碰撞思想的火花。许多剧本、小说就是在一杯杯的咖啡和一缕缕的轻烟中所诞生。当时的咖啡馆除了提供免费的纸、笔,还都订有大量的国内、外的报纸。1900年左右的布达佩斯,其出版业的也是历史上的最黄金的时代。匈牙利作家 Jen? Rákosi 曾说过这样一段话“every intelligent person had spent a part of his youth in the coffeehouse… without that, the education of a young man would be imperfect and incomplete”。 虽然而今的咖啡馆里早已找不到往昔的辉煌,但我喜欢泡咖啡馆,喜欢那种在看似慵懒的氛围中放松自己、让思绪不着边际地飘荡着的感觉。而家里那位如果没有和我同行的旅行,我一定是把我的这个喜好发挥到极致。 M?vész Café是家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深色、木质的门面很古典,跨入店门,里面的陈设好像是一个久远的年代,最喜欢的就是这种“老老的”、“旧旧的”咖啡馆。 夏日的下午,没有空调的店堂里几乎无人,坐在室外的藤椅上,一杯在手,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行人, 让大脑不是为了“想”而去“想”什么时,竟是这般的惬意。 同样历史悠久的Anna Café,那里的氛围和M?vész可是全然的不同。位于布达佩斯最热闹的购物步行街Vaci上,周围是永远来来往往涌动的人潮,耳边也似乎没有一刻是清静的;但是置身在这样的闹市里,能静心让咖啡的香郁渗到骨子里时,仍是一份好享受。 布达佩斯盛名远扬的咖啡馆中一定少不了这家Café New York, 其所在的大楼原是一家纽约的保险公司。 咖啡馆内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装饰,壁画、水晶吊灯、大理石廊柱,每一处都透着精美和奢华。领位、入座,专业的微笑,训练有素的侍者,可坐在那里,我竟有些索然无味。环顾四周,这里显然已经不是百年前的那个Café,而是一个吸引了像我一样来自五湖四海游客们看西洋镜的地方了。在看着什么都不缺的大场面下,缺的正是那么一点人文气息。 布达山上的这家以西班牙画家Joan Miro名字命名的咖啡馆,路过时一眼就被咖啡馆艳丽色块的装饰所吸引,还真像Miro的画的风格。 刚开门营业,服务很慢,可整个咖啡馆轻松欢快的气氛,让我有看画时的好心情。 佩斯小街上又一家以画家的名字命名的咖啡馆,这次是Chagall了。 我们这一代人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那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慷慨激昂曾让几代人热血沸腾过,而1848年裴多菲所参加的匈牙利独立革命运动的活动所在地正是布达佩斯城中心的一家咖啡馆,Café Pilvax。 咖啡馆就在Vaci大街旁一条小街上,那日和猫咪逛街时正好路过,可到了门口却不得而入。大门紧锁着,隔着玻璃看里面,不似传统的咖啡馆,看着更像是某个时代的招待所。而玻璃上的图像和“革命”的字眼可以让我确信这里是“革命圣地”无疑。 在布达佩斯最喜欢、也是去的最多次的一家咖啡馆竟是一次无心插柳的成果。出门在外,我和儿子都喜欢逛书店,Alexandra是布达佩斯一家连锁的书店,第一次走进安德拉什大街上的这家Alexandra时,我和猫咪并没有抱多少希望能找到我们看得懂的书。没想到书店里的英语书出乎我们意料外的多,猫咪很快找到了他的书,而我在书之外,更发现这家店的二楼有一家非常“老式”的咖啡馆。 宽敞高大,一进去让人无法忽略的就是天花板上巨幅的壁画,华丽但不奢侈;沿墙是一圈厚实的皮沙发,那种足以把个人埋进去的沙发,窝在沙发里的那种感觉对我而言才是我最想要的泡咖啡馆的味道。因为离我们的酒店很近,这里几乎成了我们每天必来之处。猫咪不想跟着我去逛博物馆时就说,你把我扔在书店就好。来了几次后,发现不管哪个时段,那里的客人都不多,直至周末那天,才第一次发现人多到要去找座。细细观察下来,发现客人中大多是当地人。也是第一次看到那家巨大的钢琴旁,有人在演奏。 第一次喝到兑了Sparkling Water的白葡萄酒是在维也纳,也因此爱上这种带着酒味又不纯粹喝酒的喝法,尤其是伴着夏日午餐或者下午的小憩,这样的“酒”是我的最爱。要了一杯Rosé,让侍者兑上双倍的Sparkling Water,在这样带着些怀旧味的咖啡馆里任时光悄然而逝,那是布达佩斯留给我的最美的回忆。 达佩斯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有60多家,而且名目众多。邮票博物馆、电话博物馆, 门面最华丽的要算是在城市公园里的那个据说是欧洲最大的农业博物馆,最壮观的当然是布达山上皇宫旧址上的国家博物馆。看了些介绍后,我觉得自己最有兴趣的大概就是布达佩斯美术馆了。 布达佩斯美术馆(Budapest Fine Arts Museum)坐落在游人必到的英雄广场边,大门口的气势看着挺雄伟,可是一进去却发现售票大厅里人极少。好在,泡美术馆,对我而言,人越少越好 在楼下的文艺复兴厅和巴洛克厅没看到什么太有兴趣的作品,但是倒是看到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招牌。看着这广告,我脑子里一下子冒出来的是“炼钢工人”这四个字。因为要看这个展览还需要去门口的大厅另外买票,想想还是先看看已经买好票的部分吧 莫奈的“Three Fishing Boats”很像是一个特镜,习惯了莫奈花园的清雅、睡莲的宁静、草垛的温暖和教堂的朦胧的我,乍一看到这幅画有让人忍不住想往后退一步的感觉。画面上浓重的色块足以让人感受到画家用笔时的力度和坚决,更有一种情感上的强烈的冲撞。三只看似停靠着的小船好像不是休憩在归航的港湾,而是马上就要去风浪里搏击了 奥地利画家Amerling的 “Woman Reading”。在我眼里,这幅画就像是一株午夜悄然盛开的幽兰;美,就在这样的静谧中淡淡地散发开来 。画面呈现的不单是来自少女容颜的美丽,更是她专注的神态中的气质之美 布达佩斯美术馆中收藏了一件达芬奇的青铜雕塑作品“Mounted Warrior”。因为放在一个小的玻璃罩子里,玻璃的反光,看不仔细,拍下的就更不清楚了。这件是达芬奇学生的作品“Madonna and Child”,因为是完成于达芬奇的工作室,据说上面也有大师的手笔,圣子的金发卷好像就是。可不知为什么,我看着这幅画就觉着不“和谐”,圣子的小腿很正常,可小胳膊怎么看都不对劲 拉斐尔的“Madonna and Child and Saint John”。这虽是一幅没有完成的作品,但是这幅画的构图和拉斐尔其他几幅同一主题的画有着异曲同工的味道,3个人物的造型都是这样三角形的结构,画面蕴含的也是拉斐尔宗教画一贯的唯美和温馨 德国画家Albrecht Dürer的“Portrait of a Young Man”。如果把Dürer称为是德国艺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大概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他的版画,不仅显示了他是能掌握这门“技术活”的极少数的艺术家中的顶尖,更是帮助了他在交通不便的那个年代将他的声名远扬至阿尔卑斯山以南意大利等地的一个很好的推广。而他油画创作中的肖像画、尤其是自画像,更是对后代的艺术家们影响深远。在我看来,这幅画应该算是布达佩斯美术馆中的最重要的珍品之一了 让我颇为惊讶的是布达佩斯美术馆对西班牙画家作品的收藏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明显地多过欧洲其它国家。这幅是 El Greco 的作品“The Penitent Magdalene”。El Greco实际上是希腊人,有个长长的、很难记的希腊名字,“El Greco”这两个字本身就是“The Greek”的意思。我曾和一位朋友说过,El Greco的画很容易“认”,画的风格很“诡异”,而且如果他的画中有红色,永远都是那抹他特有的玫瑰红。Magdalene在宗教画中是个经常出现的人物,耶稣拯救了她,她也因此成为耶稣坚定的追随者。她在耶稣受难时不离不弃,也是第一个见证耶稣复活的。所以在耶稣受难、耶稣复活主题的画中常常能见到她的身影。虽然以她为主角的艺术作品也有,但是这些作品中往往还很隐秘地带着对她的争议。见过最美的一幅作品是在卢浮宫里的一个德国艺术家创作的木雕。意大利画家Titian和Carravaggio都有以同样的主题创作过,但是El Greco这幅Magdalene在我看来和其他几位大师作品不同的在于,他画中的Magdalene有忧伤,但是没有其他大师画布上的被动;相反,这幅画中的Magdalene的眼神是警觉的,甚至带着疑问。El Greco被认为是Mannerism(虽然知道起源、特征,但是我一直不太能理解的一种艺术风格)的代表人物,在Mannerism的画中,人物的肢体往往都是被拉长、甚至是扭曲的;但是这幅画中最引我注目的是Magdalene放在胸口上的那只手,完全不和比例,也许这也是和肢体拉长是同样的道理? Goya是西班牙画家中我很喜爱的一位,布达佩斯的美术馆里收集了他多幅的作品,涵盖的题材范围也很广。喜欢这幅肖像画,精致但没有匠气,人物带着些矜持的表情中透着自信。而那件华服太是我的茶了,在我眼里简直就是美得一塌糊涂,恨不得能去山寨一件 Murillo的作品多为宗教画,但他很有特色的一点是他的画中的圣母常常是“邻家妇人”的形象出现。这幅题名为“The Holy Family and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带着Murillo作品一贯的温馨。而这种温馨也在他那些以街边小乞丐为主角的画中同样地荡漾着 荷兰大师伦勃朗的这幅“The Slaughtered Ox”我曾在画册上看到过,没想到居然在布达佩斯看到了真迹。不喜欢这样的“血淋淋”的静物画,也一直就好奇的是伦勃朗为什么会选一个这样的主题,是练笔吗?虽然艺术上对美的定义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丑无关,可是俗人一个的我真的就是欣赏不来。即便如此,还是很认真地看了,可没去过屠宰场的我看了也就是看了,真没看出什么名堂 看到这幅画时,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好在大厅内就我一个看画的。几个月前,曾在博客里贴了一张在巴黎奥塞博物馆看到的一个少女抱着一个男人头颅的雕塑的照片,几个网上的MM一眼看到都说想起了莎乐美和圣约翰的故事。所以看到这幅画时,我想说的是“丫头们,这才是真正的莎乐美。能砍了爱的男人的头,还能抱着头颅如此的气定神闲,这世上也就是莎乐美了”。看这头颅还是放在大餐盘中,莫不是她还想把他吃了? 前两篇提到布达佩斯的许多地方没有空调,在欧洲夏天没有空调的地方很多,这并不奇怪。但是让我真正吃惊的是这个布达佩斯美术馆也没有空调。幸亏我去的那天不是大热,华氏80多度吧,许多房间的地上都开着大大的风扇。可即便如此,室内还是有些闷的感觉。但最离谱的是,窗户上的窗帘都不是完全遮光的,亲眼看到几幅画就沐浴在窗帘缝隙间透进的阳光下。整个博物馆只有3楼陈列荷兰作品的房间有空调。这个3楼也许原来是阁楼,或者是后来加上去的,因为楼高不似楼下两层那么高。虽然和其他世界顶级的博物馆来比较,布达佩斯的这个美术馆只能算是个小庙,但是里面藏品中却也有着许多的精品、珍品,看画对我真的就是个好享受。 到布达佩斯的第二天,看到了这个街边的塑像。在第一天的闲逛中,我已经注意到布达佩斯街头、公园有许多人物的塑像。虽然大多数都是我“不认识”的,甚至连名字看着都是很陌生的;但是看人物造型,多少能猜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学者。当然,那些塑像的放置也是绝对让人“仰视”的,仿佛在提醒走过的人 : pay attention 。 然而这个塑像却是很随意地站在路边,以至于和他擦肩而过后,我才下意识中好像感觉到了什么,回过了头。年轻男人脸上流露出的淡淡的忧郁和身上披着的淡淡的落寞,竟在我回眸的瞬间轻轻地拨动了我心中的某根弦。我不由得转过身去,走回到这个塑像旁细细地打量了起来。 这是件看着很“简单”的雕塑作品,一个年轻修长男人,轻倚在身后一根木柱上,木柱上就一个名字“Radnóti Miklós”(匈牙利大概是欧洲国家中唯一的一个和中文一样在写名字时把“姓”放在“名”之前的)。我注意到这个塑像旁就有一家以“Radnóti”为名的酒店,我猜这应该是位“历史人物”。可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特别强烈地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他站在这儿?围着塑像看了好一阵,这时我留意到酒店门口有位老人,正犹豫着怎么开口,老人走近了我,用英语问道,“你是不是想知道他是谁?”我连连点头说是。老人说,这是位的犹太裔的诗人,二战中死于纳粹的大屠杀。“那为什么他会站在这里?”老人指着街对面说,“二战时这里原来是犹太人定居点的一堵高墙,过了这个街口,就是犹太人区了”。 相较于欧洲其他地区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遭遇,在匈牙利的犹太人的命运有所不同。二战初期,匈牙利是轴心国的成员之一,到了二战后期,匈牙利的执政者开始私下秘密接触英、美政府。希特勒发现后,于1944年的3月正式占领了匈牙利。而布达佩斯的犹太人定居点从1944年11月建立到1945年1月被苏联红军解放,虽然只有短短的3个月 ,但规模上却仅次于华沙,其人口多达20万。虽然这些犹太人在战争初期躲过了死亡,但是最终仍未能摆脱魔掌,犹太人定居点中的大部分人都踏上了去德国集中营的不归路。而这位诗人就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人。 几日后的傍晚和猫咪在多瑙河边散步,夕阳的余晖给布达山上的皇宫和佩斯这边的议会大厦凭添了几许白日没有的色彩。猫咪拿着我的相机,前后奔跑着“抓拍”着身边走过的帅哥美女。走着走着,眼前的河堤上出现了许多双看似散落着的鞋子。我一下子想起来我曾经看到过的介绍,这是一个特别的纪念地。在纳粹占领布达佩斯后,开始了对犹太人疯狂的残害,其中有许多就是在多瑙河边被杀害后推入河中的。。。这些鞋子中有男人的,女人的,样式不一,但最让人不忍心看的是那小小的、孩子的鞋。这个纪念地旁没有任何的碑文说明,猫咪不知就理,好奇地在一双双的鞋子间打量。当我把我所知道的这些“特殊的鞋子”的来历告诉了他,刚才还说笑不停的他沉默地走开了。等我拍下了这些鞋子后,才发现他一个人静静地坐到了河堤旁。。。 离开布达佩斯的前一晚,我和猫咪又一次走过那条街,驻足Radnóti塑像前。。。我眼中的诗人好像不似初见时那么忧郁,也许他身上的那份忧思已经悄然地飘进了夜色中、晚风里。。。布达佩斯,一个美丽的城市,但也是一个永远都带着些悲情的城市。 去任何一个地方 ,美食一定是我行囊里不可少的一部分。和猫咪单独旅行时,我们在许多地方都需要彼此妥协,但就是在“吃”上我们俩是难得的默契。猫咪和我都是一顿早饭吃两个小时不觉得浪费时间的,要是家里那位和阿宝的话,两个景点可能都看完了。 这是在布达佩斯吃的第一顿晚饭。菜单上有鱼的话,我一般先看的都会是鱼。这是煎的鲈鱼,鱼肉很滑嫩,饭团中带着淡淡的藏红花的味道,很“地中海”式的口味。只是这顿鱼餐几乎成了我在布达佩斯的唯一的一顿鱼餐。在猫咪看到了多瑙河边那个“特殊的鞋子”的纪念地后,当我们再一次在餐馆落座,他问我,“这菜单上的鱼有多瑙河里来的吗?”我随口答道,“有吧”。没想到他居然说,“我不会在布达佩斯吃鱼了。那么多的犹太人在这条河里丧了命。。。”。他的话让我语塞,从那后每次看到菜单上的鱼,我都只能放弃了。有次他看出我的无奈,居然对我说,“你吃兔子吧。我宁可你吃兔子”。我曾经在去年的布拉格之行中,因为点了一道兔肉惹得他一通伤心后,我答应了他这辈子都不吃兔肉了(见“遗落在布拉格的遗憾”)。不想一年后,他居然主动提议让我开“兔”诫,为了不吃多瑙河里的鱼。 要说匈牙利的特色菜,一定少不了这Goulash汤。这汤实际上很像我从小喝惯的牛肉罗宋汤,但是它的材料中多了一道匈牙利的特产Paprika(辣椒粉),只是这汤里用的一般是Sweet Paprika。猫咪平时对汤不起劲,但不知为什么爱上了这Goulash,每天午餐、晚餐至少有一餐一定会点这个汤。喝了10多次,发现每家的做法都有些不同。于是回家前,我还特地去大市场里买了Paprika,做了两次,儿子的评语是“和那里的比,还是差一点点”。 匈牙利汤中还有一道比较出名的是这个白芦笋奶油汤,但这个是有季节的,一般是在春天至初夏。我们去的时候已经不是白芦笋上市的季节了,但是还是很幸运的、可也是唯一一次在一家餐馆尝到了这道汤。 这是匈牙利菜的前菜中很常见的一道Stuffed Pepper,辣椒里面塞的是腌过的包菜丝。我在那个著名的大市场里的小吃摊上就看到了,但是没敢买;终于在餐馆吃上了这长得一模一样的,看着很可爱,可一口下去还真是辣。 某一天的午餐,很嫩的鸭胸肉,点的时候侍者就特别提醒这鸭肉是“rosy”,可好吃也就在这“rosy”上。 布达佩斯的餐馆很国际化,法国菜和意大利菜最常见,但是西班牙菜也不少。我喜欢西班牙的Tapa,点个各式拼盘的Tapa当晚餐,不想上来这么一大盘,怎么都消灭不了。 虽然布达佩斯的许多餐馆都有匈牙利特色菜,但要找一家很正宗的匈牙利餐馆却好像并不容易。这家名为“Paprika”的匈牙利菜馆 是开在偏离市中心的、比较冷僻的一个地方,但是在不少书上和网上都有介绍。到了那里果然是座无虚席,店堂很“乡土”,墙上的装饰是各式“猎物”,在这里好像才能依稀看见这个民族马背上的祖先的影子。 菜单上选择很多,我情有独钟地看上了一个猪肘子,不想侍者说这是两人份的。低声细气地问儿子能不能配合,不想猫咪坚决不要这猪肘子,虽然我一再声明这就和他爱吃的蹄膀是一伙的,不想人家坚持他的牛排。想着点了吃不了实在是对厨师的不敬,只能放弃肘子点了这个鹅腿。原以为肉会很老,没想到这个鹅腿一点不比鸭肉差。上面盖着的是一片煎得香香的鹅肝。 猫咪的牛排,看着就很粗狂,不想他消灭得干干净净的。 一日中午在一家Bistro用餐,座位正好靠着料理台,看着厨师手里在做的这个fish tartar实在诱人,就随口要了一份。点完了才想起了“不吃鱼”的承诺。灵机一动和猫咪解释说,这个鱼是冷冻的生鱼,就是平时做寿司的鱼,所以那是深海鱼,不是多瑙河里的。儿子还挺通情达理的,只是对包着的那个包菜叶没兴趣,说,“那你就一个人吃吧”。 去布达佩斯前,在布达佩斯出生的女友苏珊告诉我一定要好好享用那里的甜品和糕点。她知道我不爱吃甜的,还特的写下了几个咸的糕点。布达佩斯餐馆的正餐的份量往往都很足,我们常常用完正餐都没有了吃甜品的愿望。所以挑了个下午茶的时候,特地去了一家著名的café享受了几道匈牙利的特色点心。 Gerbeaud是一家成立于1848年的Cukrászda(Cakehouse),带着旧日帝国的辉煌,坐落在而今布达佩斯最热闹的市中心广场边。这是著名的匈牙利海绵蛋糕,Somloi Galuska, 香软细滑,夹着细碎的核桃仁,在奶油和巧克力酱的包裹下,让我这种没有甜齿的也被她轻而易举地征服了。 相比之下猫咪要的这道法式薄饼却是“细巧”许多。看着邻座点的一个大大的、漂亮得让人不忍下手的冰淇淋杯,我怂恿他也点一个,不想他淡淡地一句“吃不了”竟让我有些莫名的感慨,那一刻我好怀念他小时候每次看到冰淇淋杯时的那份“贪心”的模样。。。 布达佩斯的许多街道是以匈牙利历史上的名人命名的。被誉为“布达佩斯最美一条街”的安德拉什大街就是以19世纪匈牙利著名的政治家、首相安德拉什伯爵名字命名的。 说到这位伯爵,看过电影“茜茜三部曲”的都不会陌生,电影中那位年轻、英俊、饱含着一腔爱国热情的匈牙利伯爵,让高贵的奥地利皇后对匈牙利的热爱更加炽烈,而他自己也不可自拔地爱上了美丽的茜茜。 要说这还真不是电影里的八卦胡编,读过有关茜茜的传记,不同版本里对两人之间的关系着墨的角度、深浅虽然不一,但是两人之间持续了多年的、不同寻常的友情却是真实的历史。 安德拉什大街扩建于19世纪70年代,从布达佩斯老城中心、临近圣斯蒂芬大教堂为起点,由南至北,绿树掩映下的宽敞的街道一直伸展至城市公园的入口处 -- 英雄广场。街道两旁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因为建于19世纪,所以被称为是新文艺复兴建筑。这些百年大楼典雅的外表下不乏深沉。我很巧地结识了一位当地的女记者,她的公寓就在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旁,一栋典型的安德拉什大街上的大楼里。在她的盛情之下,我有幸参观了一下这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迹”。虽然她的家不大,但是4米多高的楼层让房间显得格外宽敞,走道、楼梯、房间内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设计让空气中都增添了一份艺术的气息;而楼下的一个小小的庭院更是让这样的巨石大屋多了份温馨。 安德拉什大街下是欧洲大陆第一条通行的地下交通线 -- 地铁,而街道两侧、尤其是伊丽莎白街心花园至Oktogon的那一段,剧院、商店、咖啡馆点缀其间。但即便是精品名店,也是以一种低调、淡雅的品味静静地呈现着自己。 提前匈牙利的音乐家,首屈一指的大概就是李斯特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李斯特广场”就在安德拉什大街旁。7、8家餐馆、咖啡馆一家挨着一家,每天下午起那里就开始热闹了。我喜欢Menza Cafe里清凉的柠檬水,抱着本书在那里泡上几个小时,是一份惬意的愉悦。晚上、尤其是周末,那里更是可以用“狂欢”来形容。这种时候广场中心的这位沉浸在音乐中的天才倒是显得有些孤芳自赏了。 广场的另一头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斯特音乐学院”。这位匈牙利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其实并不会说匈牙利语,但是这好像并不妨碍他创作出“匈牙利狂想曲”这一系列带着浓烈的匈牙利民族风格的作品。在离 广场几个街口外、和安德拉什大街交接的一条幽静的小街上,就是李斯特的故居了。 安德拉什大街在Oktogon地铁站处,和布达佩斯另一条重要的街道伊丽莎白大街相交。穿行在伊丽莎白大街上的4路和6路轻轨好像在告诉人们布达佩斯有的不止是旧日帝国的遗风,更有其现代都市的新颜。而从那里至英雄广场的这一段,双行的车道被路面中间的绿化带隔开,少了些商家,但多了些生活气息。 猫咪第一次听到House Of Terror时,说,“这个博物馆我要去的”,我知道他一定是把这个“恐怖屋”当作是迪斯尼式的“鬼屋”了。告诉了他里面大概是什么时,他沉默了一会后说,“那你还是一个人去吧?”每次带着孩子出门,心里总是希望他们能在旅行中多长些见识,有意无意地多受些“教育”,可是对上个世纪匈牙利历史上最黑暗的两个时期,我自己在阅读一些有关书籍时都有些勉强。猫咪从小就是个快乐的孩子,他的快乐常常让我不忍心把“沉重”强加于他。犹豫了一下,也就答应了他。 House Of Terror就座落在安德拉什大街60号,如果不是外墙上的设计和标志,这座建筑物就像这条街上的其他许多建筑物一样,大气、端庄、美丽。可是一进去,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按指示先到二楼,隔着玻璃的电梯看到的是封闭的、天井式的内墙,上面是数以百计的黑白色的“报名照”,每一张沉默的照片背后是一条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 楼内不允许拍照,这是楼外墙上部分受害者的遗照。 展览以“Double Occupation”(双重占领)拉开序幕。1944年德国入侵匈牙利后的占领时期和二战后苏联对匈牙利的统治是组成整个博物馆的两个部分。这栋建筑物最早是被匈牙利箭十字党作为办公楼的,德国入侵后又成了纳粹制造迫害的牢狱,二战后苏联控制下的匈牙利共产党又将它变成了秘密警察组织的中心 。整个博物馆虽然只有匈牙利语作注明,但实物展品、情景再建和音响视频已经将那份曾经的黑暗和残酷传达得淋漓尽致,一个真正的“人间地狱 ”。每间房间都有打印在普通A4纸上的一页可带走的英语文字,参观完毕我手里的那叠纸差不多是本书了。 看这样的博物馆,少了看美术馆那种“享受”的感觉,多了一份沉重和思考。博物馆的确设计得非常好,我唯一的一点“不满”是它回避了匈牙利在德国入侵前政治现实,这样的回避多少有些欠缺了历史完整的真实。和猫咪聊到这些时,他说,“匈牙利这么小,夹在那么强大的两个大国之间,她能怎么办?只能投靠一个了”。儿子的话让我感受到的是朴素的善良,但也正是这种自然流露的天性让我不忍心去和他多谈人性中的残忍和丑恶。但是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个人一样,一定要有直视自己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历史。当然很多历史问题,后人看到的“真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由谁来书写的这段历史,而对于政治,我更愿意相信匈牙利裔的作家Ivan Volgyes曾说过的一段话,“。。。politics is made not of wishful thinking but of the hard realities of daily existence”。 小时候曾隐隐约约听到过大人们提到1956年的那场“匈牙利反革命运动”,在这个“恐怖屋”里有关于那场运动的前后始末的详细说明,而这场运动在匈牙利近代历史上留下的是一个永远的名字,纳吉(Imre Nagy)。客观地看,纳吉本身是一个有历史争议的人物,但是在匈牙利反抗苏联统治、寻求真正独立的那场运动中,他以一个政治家对国家和人民的良知所作的一切,是真正能让他担当起“民族英雄”这一称号的。在布达佩斯期间,我很想听听当地人是任何评价纳吉的,可惜遇到的中能用英语交流的最年长的一位是1957年出生的。但是和他们的交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纳吉勇气的钦佩,他们把他称为“英雄”。 这是为纪念纳吉而建的塑像。每次路过,我都会静下心来好好看一看。这个塑像的选址非常有意思,在临近多瑙河边、议会大厦附近一个闹中取静的街心角。塑像不大,不显眼但也很难错过。这位在匈牙利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的政治家,就这样默默地注视着布达佩斯城里最雄伟壮观的建筑、匈牙利的政治心脏—议会大厦。。。 布达佩斯实际上是由布达、佩斯两个地区组成的,奔流不息的多瑙河不仅在地理上将这两个区域分开,而且还打造了在我眼里两处完全不同的气质和韵味。沿着多瑙河的布达山和盖勒特山,让这个城市多了一份属于男性的强健伟岸的力量;而佩斯这边优雅的建筑和深深的人文气息,又让空气中弥散了几许无法抵御的女性的魅力。 Széchenyi Bridge是布达佩斯的多瑙河段上建起的第一座桥,桥名是用以纪念这座桥的出资人Széchenyi伯爵,但是这座桥更广为告知的一个名字是“链桥”。桥初建于1849年,但是在二战中遭到严重损坏,在100年后的1949年完成重建。这也是布达佩斯对外宣传介绍中“出镜率”最高的一座桥。 也许是因为“看多”了的缘故,初见链桥,我没有一丝“惊艳”的感觉,相反,心里倒是有些淡淡的失望。桥上的铁架锈斑斑驳,人来车往的喧闹和嘈杂,实在没有“人在桥上”那种我希冀的悠然。直到有一日在布达山上再见链桥,第一次惊讶地感受到她沉稳大气中不乏秀丽的美。这让我想起佛罗伦萨那座举世闻名的“老桥”。也许很多时候,有些美只有远观、只有距离才能真正欣赏到。 紧邻链桥往南的第一座桥就是伊丽莎白大桥,纪念深受匈牙利人民热爱的奥匈帝国的伊丽莎白皇后茜茜。这座桥在布达这边的桥墩处是一处山崖,山崖上有一座巨大的盖勒特主教的塑像,这是位为宣传基督教义而被从崖顶抛下的“烈士”。这座高高在上、正对着伊丽莎白大桥的雕塑,无论是从布达这边踏上这座桥,还是在桥上从佩斯往布达方向走来,都让人心情多了些沉重。直至登上盖勒特山,再看伊丽莎白大桥,这才觉得白色的桥身竟有些像女子拖曳的长裙,也让这座桥多出了几分浪漫的遐思。 布达佩斯城里有一座很有名的“大市场”,对喜欢逛市场的我来说,这是非去不可的。因为听说常常是一车一车到来的游客,所以第一次去特地挑了个下午收摊前的时刻。说实话,有些失望,没有太希奇的东西。好在大市场的门口就是这座壮观的自由大桥。桥上走来,心情好像一下子就放飞了起来。桥下奔腾的多瑙河,虽然沉淀的是这个城市的苦难,但是不息的流水中让人看到的是生命的顽强和希望。 自由大桥再往南就是裴多菲大桥了。我在布达佩斯走过的5座桥中,这是最沧桑的一座。在布达佩斯逛书店时,一直想找裴多菲的英文诗集,可惜都没有。但是在一家书店的儿童读物中居然看到了一本中文版的裴多菲诗集。重读那些曾经熟悉的文字,心中荡气回肠的竟也只有“沧桑”两字。 布达佩斯的桥中,只有这座玛格丽特大桥是由法国建筑师设计的,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这座桥看着和塞纳河上的那些桥有些异曲同工的味道。从这座桥上可以走到多瑙河中的那个小岛,玛格丽特岛。和猫咪在岛上租了辆双人脚动车,环岛的骑行是猫咪觉得在布达佩斯最好玩的事之一。 布达佩斯城里不乏街头卖艺者,游客集中的地方更是随处可以听到各类风格的音乐。有天和猫咪一起上布达山,游客上山一般都是选择“小火车”或者巴士,我们走的山路人很少,走着走着耳边传来了轻幽的吉他声。循声而去,只见一个“山洞”内是一位在弹吉它的长者。看到他身边的小篮,显然他是卖艺的;但是他选的这个“演出地点”,一天大概都不会有一辆巴士的客流量。他弹奏的都是些很耳熟的乐曲,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被他吉他声中的那份淡淡的、莫名的怅然所牵绊,于是在离他几步之外的石阶上,我和猫咪静静地坐了下来,静静地聆听着。。。不记得听了多少曲,当又一曲终了,我们起身离开时,我掏出了包里所有的零钱交给猫咪。要是平时猫咪常常会从中“贪污”一、两个硬币,但是那天他什么都没做,而是都放进了那个小篮里。那位长者抬头望来,瞬间的四目相视中,有的只是彼此对对方无言的感激。而我,再一次地相信,人生的许多美好常常就是在这样擦肩而过、今生不会再见的萍水相逢中。。。  每次看到读者 “谢谢分享”的留言时,我都会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觉。网络文字千千万,能让你在无边的网络中,读完我随性的码字、心情的记录(常常还是错别字连篇),应该说一声“谢谢”的是我。布达佩斯的美好和悲情我无力以文字一一记下,能记下的只是我的零碎的心情。谢谢阅读!

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协议
帮助中心
交友须知 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同城交友
客服热线:
联系邮箱:kefu#yage.com(将#换成@即可)

Copyright © 1997-2020 版权所有:雅歌网 yage.com

蜀ICP备15015314号-3

网站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客服热线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