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一个人的旅行
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去看看Modigliani最后的长眠之处,他在巴黎的Père Lachaise Cemetery的墓地。但是这个看似很容易满足的愿望,不知道
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想去看看Modigliani最后的长眠之处,他在巴黎的Père Lachaise Cemetery的墓地。但是这个看似很容易满足的愿望,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些年这么多次的巴黎之行中,我始终没有让她实现。也许潜意识中,我希望有些保留,保留些我自己也许都说不清的情愫。
周日的早晨,起得有点早,朗朗的天空仿佛是又一天阳光灿烂的欢快晨曲。St.Germain的街巷中,前一天晚上的喧腾荡然无存,几家已经开了早市的café也人迹寥寥。喜欢这样的清晨走在巴黎的街道上,空气是清冷的,“去看看Modi吧”,心里忽然划过一个小声音,这次没有犹豫,我转身进了地铁站。
Père Lachaise在巴黎的右岸。走出地铁站,马路对面是一家café。想起来还没有吃早饭,于是穿过马路,走进了那家café。大大的玻璃房把寒意挡在了门外,把阳光暖暖地洒满了café 。这里的空气中嗅不到Le Rotonde 里流动着的属于一个久远了的时代的气息,墙上更没有Modi风格的画,可这里却是离Modi最近的地方。。。
我去过左岸的Montparnasse墓园,从地图上看,Père Lachaise好像占地更大一些。大清早的,以为自己会是少有的几个访客,没想到还没走到墓园大门,远远地已经看到路边停了好几辆大大的旅游巴士。想想会聚了这么多名人的地方,成为一景也正常。
墓园门口有张地图,整个墓园像个小街区,里面分成不同的分区(division),分区间有街道路名。地图旁边还有一张长长的名单,那是“名人榜”,每个名人墓穴的大致位置在地图上有标出。听说过这里最热闹的名人墓是王尔德的,太多的大红唇印让墓园管理方不得不为墓碑装上额外的保护装置。
清晨的墓区虽然不似我想象得那般人迹稀少,但因为墓区很大,分支岔路很多,偶尔看到一、两个团队经过,我会避避开走条小径。漫步在成排成队的墓碑中,简朴,豪华,诙谐,肃穆,各式风格都有,好似百样人生;墓穴的设计和雕塑,更像是一件件的艺术作品。走在其间,完全没有森冷的感觉,偶尔的一、两声鸟鸣, 让这里的清静之中多了份空灵之气,而我感受到的还有一份难得的、沉入心底的安宁。
除了Modi,我没有其它要拜访的,所以随意地边走边看,但一路上所见到的有不少是我“认识”的。歌剧“卡门”的作曲者Bizet,他的墓碑毫不起眼,属于走过路过很容易错过的;法国一代艺术大师Eugene Delacroix的褐色石棺木却是走过路过要错过都难的。有趣的是,棺木上除了名字外,再没有多余的一个字、哪怕一个数字,这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魄。一个放满了鲜花但只有一块小小石碑的墓地,让我不由停下了脚步,我不知道那个名字,但是看到石碑下压着写有“JE SUIS CHARLIE”的那张纸,我想应该是不久前“查理事件”中的某位遇难者吧?回来后查了下,果然是“查理周刊”事件中遇难的一位漫画家。
Modi的墓在地图右上角的96区(division),地图上看那个墓区只有两个“名人”。墓园很大,虽然区与区之间的街道都有街名,但一旦走入墓区,里面没有任何标示,只能从墓碑上去一个一个地查找了。
终于到了96区,整个墓区静悄悄的,放眼望去,视野之内,只有我一个人。看了看手机上拍下的地图,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我跨进了墓穴间的小径,开始细看一个个墓碑上的名字。只看到第3个墓碑,“Amedeo Modigliani”一下子跃进了眼帘, 一时间我有些无法相信自己的“好运”,竟然这么容易地就找到了Modi。。。抬头,一片蓝蓝的天,周围,成排静默的石碑,唯有身旁的这棵大树,晨风中抖落在墓碑上的树影,好似庇荫,又好似指点。。。
Modi的墓碑在整个墓区大概也算得上是最朴素的一类了,但这也恰是他清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我甚至有些庆幸他当初的好友们,有些在后来发迹了,但没有人帮他把墓地重新修茸粉饰一番。尽管他死后作品的售价一夜暴涨,尽管他的葬礼让整个Montparnasse为他哭泣,但是他的一生都是在穷困中度过的,身后再耀眼的荣誉、财富与他都没什么关系。。。墓碑上的玫瑰还很新鲜,一张用石头压着的纸条上是我看不懂的文字,我想Modi虽然不会有那些成群结队来看望他的人,但是来看他的却一定都是从心底爱他的人。。。
我从不相信人S后会“地下有知”,对逝者的怀念对我而言,只是生者让自己的某种情感得以释放。Modigliani的画曾带给我的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震动,他的人生故事曾带给我的那些困惑和思考,某种程度上讲,好比是一份我没有预期的礼物,丰富而沉重。。。
月的酷暑中去巴黎,实在没什么好玩,所以10来天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泡在了博物馆。Musee de l’Orangerie 以其收藏的多名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闻名,其中犹以巨幅的莫奈的睡莲为傲。
每次看莫奈的画,我能感到的总是一份宁静。虽然他早期的画作中也有过挣扎和孤独,但那是完全不同于梵高的挣扎和孤独。记得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看梵高的画作时(那里是按照他的创作年代陈列的),看到他最后几年作品中的稻田和枯树时,几近疯狂的挣扎和深至骨髓的孤独,我几乎看不下去。莫奈的一生坎坷不谓不多,像许多艺术家一样,他同样经历了贫困潦倒和怀才不遇,可幸运的是,他的生活中始终有爱。他的两任妻子给与他的深沉、理解的爱,我想是他创作生命如此长久的一个原因吧。
曾带着儿子去过位于巴黎16区的Musee Marmottan, 除了Musee d’Orsay 外,那里大概是莫奈作品最集中的一个博物馆了。调皮的猫咪还在留言薄上画鸦留爪了。而我去Musee de l’Orangerie,则是为了里面收藏的几幅Modigliani的画作。
博物馆的底楼是两个椭圆形的展示厅,每个厅里是4幅巨型睡莲图。展示厅的巧妙设计,让厅里充满了自然光。置身在大片睡莲花的环绕中,心,没有了浮躁;画上的涟漪似乎也溢到了身边,那几丝垂柳更是好像随着清风而舞动了。。。
不管去哪家博物馆,我都不会错过里面的Museum Shop,喜欢那些与众不同的仿古的首饰,那些印着画作的丝巾、方帕,可那天一到楼上的Shop,居然里面人满为患,于是决定先在门口溜达一会儿。
门口几张展示桌上陈列着这栋建筑物的微型模型。Orangerie在法语里的意思就是橘树房。欧洲的许多皇室宫殿里都有橘树房,主要是为了让从地中海沿岸南迁的橘树过冬的。这个Orangerie也是原来的Tuileries Palace的一部分。模型显示的是这栋建筑物的演变史,但模型下的那些法语让我看得够吃力的。这时,桌子对面的一位老人很和善地和我攀谈了起来。他详详细细地把每一个模型都给我解释了一遍,从模型聊到了博物馆,聊到了馆里的画。说到莫奈的睡莲,他问我有没有看到画上莫奈的签名,我说我没留意。老人兴致勃勃地对我说,这个你可不能错过,很特别哦。于是,我们返身下楼,又走进了展示厅。
老人告诉我这8幅巨型的睡莲图是由22幅拼成的,其中有没有完全完成的。我开始傻傻地在每幅画的角落处寻找签名。一圈无果,老人忍不住笑着对我说,不要靠得那么近,离得远些看。退到大厅中央,我再一次的环顾,忽然间莫奈的独特的“签名”跃然眼前,我为他的那份雅趣和童心而叫绝。莫奈在画这些睡莲图时,已是年过80的高龄。有什么能比这人老、心不老更可爱的呢?
看到我的欣喜,老人的脸上也是露出了孩童般顽皮的微笑。交谈中,他已经不厌其烦地纠正了我好些个法语的发音,于是我们从莫奈又聊到了馆里的别的收藏,一直聊到闭馆的时刻,这时我才想起错过了楼上的Museum Shop。不过,带着莫奈的签名,还有老人的微笑,我知道我收藏了一个快乐的下午。。。
展示厅
睡莲图
睡莲图
睡莲图
睡莲图
这幅画中莫奈的签名,你找到了吗?
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