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日记 / 一个人的佛罗伦萨

一个人的佛罗伦萨

发布时间:2015.05.01   阅读次数:607
在阿诺河的南岸,有一个小山头,从那里可以眺望佛罗伦萨全城的风光。山顶有一个广场,名为“Piazzale Michelangelo”(米开朗基罗广场),广场正中高
在阿诺河的南岸,有一个小山头,从那里可以眺望佛罗伦萨全城的风光。山顶有一个广场,名为“Piazzale Michelangelo”(米开朗基罗广场),广场正中高高耸立着一座青铜“大卫”,许多初到佛罗伦萨的游客,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就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其实,这个小山头在19世纪初,还是荒地一片,一直到19世纪中期,因为城市开发的需要,才开始了这里的建设。米开朗基罗无疑是佛罗伦萨人永远的骄傲,虽然他后半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罗马,但是佛罗伦萨是他的家,他最后的安息地也是在佛罗伦萨的Santa Croce大教堂。 朗朗的清晨来到这个山头,青铜的大卫在日晒雨淋后,似乎是很疲惫地在坚守着阵地。知道这是一件复制品,可我还是不免有点“挑刺”。我觉得复制得最差的是面部,一点没有原作的那份俊美。在“大卫”脚下,排开的是各色的小摊贩们,他们正陆陆续续地准备开始一天的营业。 看到一对画摊的主人,正在从车里把一幅幅的画往外搬放。我站在一旁打量着,画有两类,一类是水彩画,还有一类是油画。一问果然是夫妻俩的作品,太太画水彩,先生画油画,好一对琴瑟和谐的艺术家。他们告诉我在这个广场摆摊是要执照的,他们在城里有画廊,但是相比之下还是广场上的生意好,所以城里的那个画廊反而最好是预约了才去,不然很可能吃“闭门羹”。刚开张的画摊还没什么顾客,那位太太也就很热情地和我聊着天,回答我一个个也许是很无知的问题。说到身旁的大卫,我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我觉得好丑”。没想到那位太太哈哈大笑,告诉我她也觉得很丑。她说这是建造这个广场时,几个佛罗伦萨的艺术家集体创作的,的确没法和米开朗基罗的原作相提并论。 太阳渐渐升高,一辆接一辆的大巴士把一波又一波的游人送到了这个广场。愉快地和那对艺术家夫妇告别后,我避开人潮,踏上了广场后面幽静的小路,那里才是我大清早上山的真正的目的地--San Miniato 教堂。 San Miniato是建于公元11世纪的一座罗马式的教堂,因纪念圣人Minias而得此名。Minias来自于希腊,也有人说他是阿美尼亚的一位王子。去罗马朝圣的途中,他来到了佛罗伦萨,留下当了一名隐士。公元250年,当时罗马帝国的皇帝Decius对基督徒展开了疯狂的迫害,Minias因此蒙难被砍了头,他也被认为是佛罗伦萨第一位为基督献身的传教士。 来到教堂门口,大清早的,虽然有三三两两的游人,但是和广场上相比,这里显得格外冷清。教堂大门紧闭,我也正好可以好好瞻仰一下这座建于公元11世纪、被许多建筑学家称为是“托斯卡尼保存最完美的罗马式的教堂”,甚至是“意大利最美的教堂之一”的建筑物。 教堂的门面很古典,完美对称的几何设计,白绿相间的大理石石材,比较特别是上方的那幅马赛克,耶稣的两旁,一个是圣母,一个就是圣人Minias。可是让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是顶端的那只老鹰,老鹰振翅欲飞状下,踩着的布包代表的是当时为建造这个教堂出力的布料行会。和现在某些活动中打着大咧咧广告的的某某赞助商们相比,我觉得几百年前的佛罗伦萨人实在是更懂得如何艺术地为自己做广告。 走到了大门口的台阶上,听得一阵“簌簌”的声音传来,原来清石板上有一位阿姨在扫地,竹帚在青石板上划出的“簌簌”声,让我第一次发现扫地声原来也可以这么动听。那位阿姨看着好像有50来岁的年龄,身着一件紧身的羽绒长大衣,足上是及膝的长靴,体态轻盈地在石阶上来回走动着,让我不由得感叹这里扫地的阿姨也好有范啊。 就在我看着阿姨发愣时,门,在我面前轻轻地被拉开了,门后是一位穿着一身长袍的年轻修士。原来,教堂开门了。那一瞬间,我只觉得很不可思议,好像这教堂的门是为我而开,惊奇中不免有些惶恐。也许是我的举步不前,那位年轻人示意我可以进去了。跨进大门,我成了那天第一个踏进这座教堂的人。 罗马式的内部结构,最让我震撼的是大殿两旁的巨大的大理石圆柱。是气派,是庄严,也是豪华。大殿的顶是木头的横梁,上过漆,有图案,是那个年代的建筑结构和风格。木头和大理石的组合,在我看来却有些刚柔并济的感觉。 大殿的前方分成了上下两层,这在教堂中并不多见。上层是唱诗班,拱顶上半球状的马赛克和教堂门面上的马赛克有着彼此呼应的感觉,也是耶稣居中,一边是圣母,一边是圣人Minias。展示的正是这里的主题。可惜铁栏围着,里面光线又很暗,无法走到拱顶下细细观看。 下一层就是地室了,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个地室。让我想起了远在伊斯坦布尔大那个“沉落的宫殿”。 地室中非常漂亮的石柱,尤其是那些柱端,非常古朴的美。几十根柱端每根都长得不一样。据说这里许多的柱端是从城里的罗马教堂搬来的。 San Miniato里的一些壁画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沿着墙看那些壁画,有的已经很斑驳了,也有不少修整过了。走到一扇门前,探头一看,我吓了一跳,里面从墙到顶,是精美绝伦的壁画,原来这里就是圣器收藏室。 和外面墙上年久失修的壁画相比,这里的壁画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整个壁画群讲述的是圣人Benedict的一生,按照年代顺序排列的。我不信教,对这些圣人的故事也大多很陌生,但这些非常精美细致的作品,一幅幅看来,还是多少能看明白些圣人的事迹。这些壁画创作于14世纪,到了19 世纪又再度修整过,所以时至今日,看起来依旧如此完美。 那个彩瓷的人物塑像就是就是圣人 Minias,他安息于此。 走出教堂,收在眼底的是山下佛罗伦萨城里的一派春光。走下长长的台阶,转身,抬头再度望去,阳光下,这座已经有着千年历史的教堂,依旧美丽生动;但在我眼里,她的美丽中还有着一份遗世独立的韵味。 去任何一个城市,我都喜欢去当地人采购食品的市场逛逛,了解一个城市的饮食,就好像了解了那里人们的胃口一样。去博物馆我最怕撞上许多人,可是去市场,我却是喜欢看人潮。熙熙攘攘人挤人的市场,在我眼里那才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佛罗伦萨城里有个历史悠久的中央市场(Mercato Centrale),是佛罗伦萨人买菜的地方。但是这些年这个市场也因为名声远扬,而渐渐成了一个旅游观光点。虽然当地人还是有不少来这里买菜,但据说更多人是去了城东面、在Santa Croce大教堂后面的Sant\'Ambrogio 市场(Mercato di Sant\'Ambrogio)。那个在居民区,我还特地找去了,可惜那天去晚了,只见到一个方方正正的、大门紧锁的大铁盒子。一看营业时间,才知道那里下午两点就关门了。 中央市场坐落在San Lorenzo教堂附近,周围的街道都是“自由市场”,十家倒有九家是卖皮革制品的。我去的时候有点担心那里会不会像布达佩斯的那个市场一样,就剩个供人参观的“壳”,等到了里面,虽然已近中午,发现还是蛮有人气的。 市场里卖干货的摊位不少,除了干货还有各式的调味品。Porcini Mushroom是我的大爱,怎么也得买上一袋回去。 Prosciutto和奶酪,也是我喜欢滴,可惜这些是无法带回家的,就只能是望肉垂涎了。 顶上还带着花的西葫芦,虽然我们这里的农场有时也能买到,但没有这么新鲜。 蚕豆,这比美国的意大利店买来的苗条多了,我知道托斯卡尼传统菜里,这样的新鲜蚕豆是去壳后做色拉的,可惜在餐馆里没有找到。 Artichoke也是我很喜欢的东东,可惜不会伺候她。在美国看到过那种一片片“啃”的吃法,呵呵,还真是效仿不来。平时买的大多是意大利店里已经处理好了的artichoke hearts,这次在佛罗伦萨倒是吃到新鲜的了。 这样的西红柿在我们这里的农场被称为是“ugly tomato”,而且不常见,可是要比光溜溜皮西红柿美味许多。 诱人的大章鱼让我想起了意大利的海鲜色拉,过瘾。 不知道这是什么鱼,而且在鱼市上的“造型”也蛮奇特的,是要重现在渔网里的那一幕吗? 市场的一角有几个食摊,看着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吃食,想来应该很好吃。可惜旁边的座位都坐得满满的,而且吃的也都是“滴滴嗒嗒”的东西,只能很遗憾地看着别人饱口福了。 逛到了市场的另一头,看到了这个Fish &Chip的摊头,伸头一看,原来是炸鱼、炸鱿鱼和炸虾。摊前有6、7个座,旁边许多人拿着炸货就站着吃。好吧,这口福我还是可以不错过滴。炸鱼的小伙很热情,告诉我可以自己组合,我说我3样都要尝尝,一个combo,10块欧元。 端着我的美味,这时那几个座位上正巧有人离去,心中暗暗得意自己的好运气。坐下才发现,没有买喝的,想起包里还有半瓶水,也算有吃有喝了。左手边坐着两个意大利男人,微笑着递给我一小瓶的胡椒粉,于是很自然地就和他们聊了起来。 原来他们是父子俩,也是这里的老顾客。 爷俩的英语都很好,儿子看上去不到30,父亲大概也就刚50岁出头的样子。一聊才知道儿子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工作过3年,在马里兰州也工作过几个月,难怪英语说得没有许多意大利人说英语时的“磕磕碰碰”。说起佛罗伦萨,我说和我12年前来时相比,好像没什么变化。父子俩说其实诚里交通规划上这几年还是有些变化的,老城里的一些街道现在是不能车行的。但是他们说佛罗伦萨城市本身不会像罗马有那样大的变化,毕竟这里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相较于罗马是二、三百万的人口。说到罗马建地铁时,对许多地下文物的破坏,父子俩的神情语气上,可以看出这也是极其珍视自己文化遗产的人。 从罗马我们聊到雅典,从雅典我们又聊到北京,甚至聊到了美国的ObamaCare,最后又聊到面前的鱼。鱼摊的老板在我们闲聊间,拿出了一瓶白葡萄酒,借那父子俩的光,我也跟着喝上了。原来吃的鱼呢是鳕鱼,鱿鱼也不是附近的海产,而是来自大西洋。但是最好吃的是那两只大虾,非常的新鲜,肉嫩而鲜。 让儿子当翻译问了老板一天的生意,他说光鱿鱼,他一天要炸差不多30多公斤。老板转身让我看他衣服上印的字,还很“配合”地让我掐了一张。那位儿子告诉我说,上面的意思就是“somehow we will become fish too”。 老板一边忙活,一边还不断地在给这对父子开“小灶”。不一会儿,又端出了一大盘的煮青口。那对父子热情地邀我一起尝尝,我呢,自己点的一大盘都有消灭的困难,只好找借口推托了。等到吃饱喝足我想付酒钱时,老板客气地一再不肯收,我只能再多说几声“grazie”了。 和那对父子高高兴兴地道别,提着我一大包的“收获”,我的市场之行很圆满。 着“文艺复兴的摇篮”之称的佛罗伦萨,城市的本身就像是一座博物馆。不经意间路过的一栋建筑、一座教堂、一个广场,细看之下,竟然都是那么的有来历、有名堂。但是,如果要说出这个城里最著名的一件艺术品,那么大概非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莫属了。 “大卫”的故事来自于圣经旧约,少年大卫用一颗溪水中的石子击倒了气焰嚣张的敌人的首领、巨人歌利亚,并用歌利亚的剑割下了他的首级,由此大振军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个故事被无数的艺术家以各类艺术形式再现过,其中就有不少是雕塑作品。而雕塑的“大卫”中,最为广为人知的当数Donatello、Michelangelo和Bernini3位大师的创作了。3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卫”,Donatello的少年大卫充满灵气,米开朗基罗的青年大卫俊美经典,而贝尼尼的壮年大卫则是成熟阳刚。3个大卫风格迥异,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全然不同。而这其中的两件,就在佛罗伦萨。 提到佛罗伦萨,有一个名字是和这个城市永远地连在一起的,那就是Medici。在欧洲历史的浩瀚长卷中,不计皇室王朝,单从一个家族的影响力来讲,好像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和Medici家族相提并论的了。Medici祖上并不是贵族,而是一个小小的商贾起家,但在随后300多年的历史中,这个家族涉足了政治、宗教、经济、艺术等各个领域,影响力渗透到欧洲许多个国家;而家族的命运起伏跌宕、兴旺衰落,其本身就构成了一部让人叹为观止的历史剧。 Donatello的“大卫”呈现的是一个看似还尚未发育完全的少年,纤细的裸体,几乎有些女性化的柔弱,脚踩的却是巨人歌利亚的头颅,淡然的表情中看不出立下如此大功的少年人本应该有的骄傲和兴奋。这个“大卫”一直是所有“大卫”作品中最有争议的一件。定制这件作品的是老Cosimo (这个家族有许多个Cosimo),他和Donatello是至交,连死后两人都是葬在同一处--Medici家族的教堂San Lorenzo的Old Sacristy下。虽然Medici家族兴起于Giovanni Medici,但在老Cosimo手里,才第一次真正成为佛罗伦萨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但是老Cosimo始终谨记父亲的话, “A man who rode on a mule did not invite attack”,行事低调。我想也许就是他的行事风格,这件少年大卫才能深得他心。也许在他眼里,年少的大卫和当时刚刚兴起的Medici家族一样,虽然资历尚浅,但潜能巨大。当时Medici家族要面对的是城里的贵族世家、强大的政治上、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这和少年大卫面对的巨人歌利亚如出一辙。 这件作品诞生之初,是放在Medici 家宅的庭院中的,而后Medici家族在权力争斗中落败被逐出佛罗伦萨后,这件作品先是被搬到了当时的市政厅,随后辗转于不同的博物馆,从19世纪末起,落户于Bargello博物馆至今。虽然此后Medici家族重返佛罗伦萨,但是这件作品却没有再回到老宅。 Bargello里这件作品的旁边,放着Donatello另一件大理石的“大卫”。相比之下,规规矩矩的好孩子也就少了许多魅力。 其实,“大卫”不只是Medici家族的钟爱,他一直就是佛罗伦萨人视为代表这个城市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虽然商业发达,艺术繁荣,但是相对于位于罗马的教宗国和米兰大公国等这些强邻,佛罗伦萨只是一个力量单薄的小弟弟。在佛罗伦萨人的心目中,不畏强敌的大卫是能够代表他们的最好的象征人物。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Donatello的“大卫”诞生了半个多世纪后,应当时佛罗伦萨市当局的要求而创作的。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我能想到的就是“完美”。走进Galleria dell\'Accademia里陈列“大卫”的那个大厅,不得不说这个展厅的设计让这件作品最大程度地展示了他的完美。(那里不允许拍照,这里是博物馆的照片:http://ae.chaospage.com/blank/。) 从远远看到“大卫”的第一眼起,他所凝聚的气场让通道两旁米开朗基罗的那几个“奴隶”都黯然失色了。围着这件雕塑走了好几圈,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件作品,但是还是再一次被他所展示的无法抗拒的人体美所震撼、所打动。怎样的一双手才能打造出如此完美的“大卫”? 如果说Donatello的“大卫”多少带了些神秘色彩的话,那么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则是阳光下的经典。想到这些作品创作之初所被赋予的特殊的象征意义,我不由想起了小时候常听到的一句话,“艺术是有阶级性的”。的确,艺术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时代,离不开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如果脱离这些,也许许多艺术作品都根本无从诞生。这也是我曾经一度纠结并多少有些为之遗憾的。而今,我终于明白的是,艺术所传达的美可以是超然的,是独立存在的。而要能够感受到这样的美,则需要的一颗开放的心灵和一个自由的灵魂。 12年前去Tuscany的那次旅行,让我爱上里那里的食物。和美国Olive Garden里的意大利食物相比,Tuscany的意大利菜式清淡许多。旅行归来,我曾一度发起“做出正宗Tuscon菜”的高烧,搬了好几本烹饪书回家,一周几天滴在家里供应意大利伙食。只是这高烧期并没有持续多久,家里那位的一盘冷水 “你在美国是做不出正宗的意大利菜的,就像你做不出正宗的中餐是一样的道理,你没有那个材料。一样的食材长的地方不一样,味道就是不一样的”很有效地让我退了烧。不过高烧虽然退了,但低热倒是一直持续着。猫咪从小到大,对意大利菜的喜爱就远远胜于中餐,至今我家的餐桌上,每周至少有一晚是Pasta。 这次旅行前,在Amazon上花了1分钱(再花了399分钱的邮费)买了本佛罗伦萨的饮食指南,“The Food Lover\'s Guide to Florence”。出门在外,吃饭是我从来不将就的一件事。没有时间,别的功课我可以不做,吃饭的功课我是一定做好滴。每晚的晚餐我会让酒店帮我提前订好位,午餐我会在那一天大概活动的范围内提前打好样。好吧,就看看偶这趟出门都吃啥了。 前菜,意大利的各式腌肉,带不回来,那就在那儿好好吃个够。好酒,好肉,美好一餐的开始。 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无意中逛进了一个Wine Bar, 没有品酒的欲望,但却有着小酌一杯的情绪。于是给自己要了半升的白葡萄酒,要了一道前菜,没想到居然是那么实实在在的分量。烤过的面包上堆放着肉末,比较特殊的是肉末上还洒上了榛子碎粒。晒着太阳,看看身边的帅哥美女,惬意,就在美酒美食中散发开来。 Porcini Mushroom Soup。Porcini蘑菇是我的大爱,只要看到菜单上有,我是不会放过滴。 Tuscany的特色汤, Ribollita。 这是一道用各种蔬菜和面包炖在一起的汤,与其说汤,还不如说是大杂烩。起源呢是农夫们把隔夜的面包和剩菜炖在一起,味道呢,就是很家常的、舒服的滋味。我没想到的是量会这么大,一碗下去,后面主菜的胃口也给打压了一大半。 Artichoke Salad。 我在市场看到的那些可爱的紫色的Artichoke,终于让我吃到了嘴里。新鲜的Artichoke和平时吃的腌过的那种味道很不一样,新鲜的吃着有点像笋的口感。看着上面这么多的奶酪,很有趣的搭配,但心里有点发怵,不想一尝之下,味道却是极好,没想到Parmesan Cheese居然能和artichoke一起,演绎出这般的风情来。 一道很普通的绿叶salad,配上大片的奶酪,用了anchovy和 caper来调味,吃上去的味道很奇特。在佛罗伦萨,我吃过的每一家的色拉,跟着上桌的没有美国的那种Dressing,而是两个瓶,一瓶橄榄油、一瓶Balsamic Vinegar。一直相信,越是新鲜的食材,越不需要繁复的配料。 虽然在家每个星期都会做Pasta, 但其实我自己是不太喜欢Pasta的,上餐馆我更是不会点Pasta了。那天在一家坐满了当地人的餐馆午餐,点了这道家常的Pasta纯粹是为了比较一下自己的水平。毫不谦虚地说,我做的Pasta和意大利大厨的没啥距离了。 Porcini Mushroom的Risotto, 这个我喜欢,但是得老老实实地承认,我的Risotto和意大利大厨的境界还是有不小的攀升空间滴。 这道是Tuscany地区的名菜,炖牛肚, Trippa alla Filorentina。 佛罗伦萨人吃肚的历史很悠久,肉铺里出售的肚基本都是半成品,清理干净而且煮过的。这道菜是用番茄、胡萝卜、洋葱和牛肚一起,加了红酒一起炖。我在居民区的一家口碑甚好的小餐馆吃的这道肚,味鲜肚嫩,炖得入味但不烂,嚼在嘴里还是有点肚劲的。 Tuscany的另一道大名鼎鼎的菜是Bistecca alla Fiorentina。 传统的这道菜里,牛排自然是本地的;部位、厚度都是很有讲究的。但因为名声远扬后,本地牛排供不应求,现在很多餐馆用的牛排是来自阿根廷、巴西等地。如果是当地产的牛排,价格会高不少。那天想着要去餐馆吃这道滴,可侍者一听我点这道,马上对我说,No, No , 告诉我他家的这道牛排是两人份的,我一个人一定吃不完。其实,这个传统分量我是知道的,很想告诉他吃不完我也不会找他退钱,但是终究还是张不了那个口,那就只能忍痛放弃了。原来土豪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当滴,那也是很需要勇气滴。 那晚邻桌在我之后来了4个男人,他们点了两块牛排。侍者把生牛排端上来让他们看时,特地也把牛排端到了我面前,大概就是为了再一次证明他所言非虚。有趣的是,他大概把我想点这道菜的事告诉了邻桌的这几个客人,等到他们的牛排上桌时,其中一位还特地来请我尝尝他们的牛排。 那晚放弃那块大牛排的替代品。外焦里嫩的,也还不错。 橄榄炖鸡。这道菜很像是传统的祖母菜,炖得很入味, 出门在外,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有着家的味道的菜。 这一堆黑漆漆的是牛的脸颊(Beef Cheek)。第一次吃牛脸哈,有牛肉味,但是没有牛肉的那种纤维感。看着像牛肉干似的,但吃在嘴里很嫩很软,不需要用力咀嚼。没觉得特别的好吃,但也没觉得不喜欢。配的豆子倒是很好吃,豆子我全消灭了,牛脸好像还剩了些。 我不爱吃甜食,在佛罗伦萨,连著名的意大利冰激凌都无法打动我。可那天吃的那道牛脸午餐后,很想来点甜食调节一下。小巧的巧克力火山蛋糕,正合我意,这也是这次旅行中唯一吃过的一道甜品。 每天的咖啡肯定是少不了的。午餐后的Cappuccino, 很享受。 晚餐后的Espresso,给一天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去过佛罗伦萨的人,大概没有人会忽略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那个红砖大圆顶。如果说它是佛罗伦萨最著名的建筑标志,大概也是没什么可争议的。这个大圆顶的设计师,就是被称为“文艺复兴建筑之父”的Brunelleschi。  和历史上许多旷世奇才一样,Brunelleschi是天才,也是怪才。行事孤傲,性格古怪;但是在他留下的一件件的作品中,他过人的才华和胆识,让我对他无法不赞叹、不崇敬,以至于我好像完全可以无视他的“缺点”。文艺复兴时期的这些大师们,似乎个个都是全才,具备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工艺师的所有本事,有些甚至还是诗人、作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大多都是在铺子里当学徒受的教育,这也让我对现代教育中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密的方法产生了怀疑。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天才大多都是些“专才”?是不是我们越来越“先进”的教育方法,某种程度上也是扼杀了全才的原因? 去年上“建筑史”的课时,老师把Brunelleschi的许多作品都很详细地一件一件讲解过,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为一个孤儿院Ospedale degli Innocenti所设计的façade,门面。我们当时有个作业就是要挑选一件文艺复兴的作品,从中找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元素,我当时选的就是这个孤儿院。记忆中上次去佛罗伦萨时,并没有到过这个地方,所以这次我是把它放在了行程上必看的一项了。 那天当我兴冲冲地来到Ospedale degli Innocenti,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建筑工地,那一刻,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太失望了。虽然“残垣断壁”上还是能零星地看到大师的手笔,但缺少了整体的感觉,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在外面的小广场上站了一会,打起精神走了进去,里面写着是个博物馆,售票的姑娘好像带着些歉意,告诉我因为在整修,所以原来4元的票价现在只收2元。 走到里面的一个庭院,内庭的设计延续了门面上的建筑特色。Brunelleschi在这个孤儿院façade 的设计,影响了他以后许多建筑师的作品。当年Medici家族在为建造自家大宅征求设计图时,Brunelleschi设计的版本豪华气派,但是却被为人行事低调的老Cosimo以过于奢华的理由而否决了。老Cosimo采用的是Brunelleschi的宿敌Ghiberti的学生Michelozzo的设计。但是Michelozzo在大宅内庭的设计上却是完全借鉴了这个孤儿院的门面,用英国的艺术史学家Peter Murray的话来说,Michelozzo就是照搬Brunelleschi的设计,只是把一条长廊弯折成了一个正方形的庭院,但是却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转角处,一根圆柱的支撑就显得很单薄,更不要说上面窗户之间不和谐的间隔了。 参观Palazzo Medici Riccardi里的庭院时,我特意留心了一下,好象Peter Murray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这些细节上的东西,如果不是读过专家学者的评论,我这样的普通人还真是看不出什么名堂滴。 就在我走马观后很失望地看了一圈打算离去时,看到了庭院边上的一间小房间,原来这里就是“博物馆”。心不在焉地走进去瞧瞧,里面是一屋子的“海报”。可就是这间暗暗的小房间,却深深地感动了我。 这座孤儿院是由当时佛罗伦萨的丝绸行业协会建造的。Brunelleschi作为协会的成员,被委托担任孤儿院的建筑设计师。孤儿院于1419年动工,历时26年完成。其间,Brunelleschi不但是建筑设计师,还负责了工程材料和建造督工的工作,直到1427年他离开佛罗伦萨。 严格地说,这并不是一个“孤儿院”,而是一个收留弃儿的“安全岛”。这些弃儿中有年轻少女未婚生子女,也有因为家庭贫困或遭遇到不幸、无力再抚养的孩子。当时Tuscany地区的普遍的做法是把弃儿放在门外靠着石柱的圣水池旁,这也是这个孤儿院最初的做法。到了16世纪,孤儿院在长廊的尽头开了个“小窗口”,窗口的另一端是一个“摇篮”,孩子通过窗口递进去,窗口旁还放有一个小铃铛,以便丢弃孩子的人可以通过摇铃来通知里面的人有孩子到来。 孤儿院在抚养这些孩子上,不只是简单地管好他们的吃穿,而是让男孩女孩都有一技之长。在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后,男孩大多被送到各种贸易行业的铺子里学技术,女孩中有许多被送去富裕人家当侍女,这样她们能攒下一笔将来可用来作为嫁妆的钱,也有不少女孩进了修道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整个Tuscany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到了17、8世纪,更多的女孩开始在纺织行业学习各类工种。而到了19世纪,许多男孩离开佛罗伦萨城,在Tuscany地区的农场里找到了谋生立本的位置。 孤儿院从开门起,到来的孩子人数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从最初每年几百个,到 “小窗口”关闭的1875年,收留的孩子人数已经达到2000多名。在“小窗口”关闭后,这里仍然收留孩子,但是程序上严格了许多,这也是为了防止出现的滥用“福利”的现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孤儿院对雇用的乳母有严格的把关,有一类是住在孤儿院的,还有一些是在Tuscany乡间,孤儿院把孩子送到乳母家去抚养。但是两种情况下,乳母都必须是没有需要同时哺乳的自己孩子。 在看这些介绍时,我很感动的是孤儿院保存了完整的孩子们的档案资料。在这次的整修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在以后的“新博物馆”里,这些档案资料会得以展出。这些保留下来的详尽的资料,让有些非婚生的孩子因为父母后来结了婚、私生变成了合法,而得以重归家庭;也有一些成年后回到这里寻到了“根”。 从看到这个孤儿院时的失落到离开时的感动,我的心绪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这个欧洲历史上(也许是世界史上)最早的孤儿院,让我最深切地感受到了文艺复兴的灵魂,人性的光辉。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回归人之根本,展现人性的美。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们终于冲破了中世纪对人性的压抑和捆绑,让这个时代成为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和转折点。但是人性中真正的美是体现在人类的情感、意识、思想和行为上的。在我看来,几百年前的佛罗伦萨人,不但创造了文化艺术上的辉煌,更是以他们人文关怀的精神,让这所城市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文艺复兴的摇篮”。  在歌剧的起源地佛罗伦萨, 却并没有一座像米兰歌剧院那样经典的音乐殿堂。但是在佛罗伦萨,如果不听场歌剧,我会多少觉得有点遗憾。去之前在网上查了一下,那几天里能找到的歌剧是在St Mark\'s English Church里演出的。因为不是正式的歌剧院,票价自然也低许多。订了最好的VIP票,也只有35/40欧元1场。因为除了吃饭外,夜生活也没什么别的“节目”,所以索性订了两个晚上的演出,一场是“波希米亚人”,一场是“茶花女”。 St Mark\'s English Church在阿诺河南岸,从老桥走过去不到10分钟就到了。从外面看,就是一座普通的建筑,如果不是门口的牌子,都不觉得像是个教堂。教堂的中殿临时搭成了一个“舞台”,沿着舞台的三边围成了观众席。所谓的VIP座,也就是前面的两排座位。 和正式的歌剧院的演出相比较,这里上演的歌剧无疑是“精简版”的。舞台的设计、人员、道具简化了,歌剧院庞大的乐团被一架钢琴所代替,表演和唱段也同样被“压缩”过,不过剧情的完整和著名的唱段都基本保持不变。我看的那两场演出,演出前的介绍都是英语的,我想观众中也应该大多是游客吧?因为座位前没有像歌剧院里那样的歌词提示器,所以每一幕开幕前,主持人(也在剧中兼角的演员)会把那一幕的剧情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茶花女”的舞台 两场演出我的座位都在第一排,和台上的演员如此这般“亲密接触”的经历还是从未曾有过滴。虽不是专业的歌剧院,但演员的表演还是非常的专业。“波希米亚人”中的“咪咪”和“茶花女”中的“茶花女”是同一位女高音,扮相、表演和唱功都不错,唯一的一个缺点是两颗上门牙间有条缝。因为只有几步之遥,所以看得很清楚,觉得还是个蛮让人遗憾的“缺点”。 两场演出中,印象最深的是“茶花女”中扮演阿芒的那位男高音。外形酷似“教父”中的Al Pacino,不仅脸长得像,个子也是小小的那种。但是一开场的唱段就让我惊艳和惊讶。惊艳的是他非常华美的音质和宏大的音量, 惊讶的是那么小的身板里竟然能蕴藏这般的能量。看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前几年的那个“茶花女”,开场的“祝酒歌”是几十个演员的大卡司,而在佛罗伦萨,只有四个演员的这一段开场,却也完全带出了了气氛,我的感觉是那位男高音功不可没。 从佛罗伦萨回家后的那个周末,和儿子一起去看了Met实况转播的一场“波希米亚人”。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直播,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看每一幕之间舞台背景变动的幕后实况。非常大的工作量,上百的幕后人员,难怪许多人觉得已经很昂贵的歌剧票,在Met这样的剧院,即便满座,票价的收入也只够支付演出成本的一半。 听完歌剧,走在夜已深却灯火依旧的阿诺河岸,心里没有一丝一人独行的不安。夜色下的佛罗伦萨,比白天多了一份沉静的美。一个人的夜生活,也可以很美。 漫步在佛罗伦萨老城里有些狭窄的街道上,我常常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一个不需要巴士、甚至不需要自行车就可以走遍的城市,竟然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在人类文明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文化巨匠。 初中时,我在校外和一群成年人一起听了两年的文学艺术讲座,其中有一年讲的是欧洲文学史。至今还记得有一天上课前,老师一语未发,先在黑板上写下了“神曲”两个大字。那堂课上,我第一次听到“但丁”这个名字。 拜访了但丁的故居。 在Santa Croce大教堂里瞻仰了但丁的纪念碑。 在Palazzo Vecchio那间狭长的小房间里,看到了但丁的Death Mask。 我原以为这件文物会因为Dan Brown的畅销小说“Inferno”而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没想到那个下午,在那里,只有我一个人默默地面对着他,面对他严肃并有些纠结的遗容。 但丁留给了后人一部永远的史诗—“神曲”,佛罗伦萨这个城市也以他为永远的骄傲。但是但丁一生的命运却是跌宕起伏,坎坷多难。从被流放逐出佛罗伦萨后,他至死都没能再重返故里,最终客死异乡。许多时候历史是以公正又残酷的笔在记录着人类的故事,只是公正里常常透着些讽刺,残酷里是时过境迁也抹不去的沉重。然而,在老桥边,诗人浪漫邂逅所留下的那个美丽的传说中,终身不渝的精神恋爱曾对初中生的我产生过的强大的魔力,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对已蜕变成俗人一枚的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实实在在地在每一天平凡的日子里,感受付出和拥有,全心地享受生命和生活更重要了。 在Bargello博物馆里,陈列着佛罗伦萨两件极为珍贵的艺术品,Brunelleschi和Ghiberti当年为竞标佛罗伦萨Baptistery铜门而创作的参赛作品。当年Brunelleschi因为输了那场竞争,一气之下远走罗马。把自己埋进了古罗马的建筑遗迹中。 多年在废墟的日晒雨淋后,Brunelleschi终于琢磨出已失传的古建筑的技术要领。在重返佛罗伦萨后,他设计建造出了建筑史上的杰作,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大圆顶。人生的祸福有时真的不是一时的得失可以评价的。 当年的评委是如何在这两件作品中分出高低的,我不知道;但是这两件作品在今天看来,我觉得是各有特色,而且风格很不一样。Brunelleschi的那幅作品充满戏剧的张力,观众能感受到的是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紧张氛围;而Ghiberti则是在大气沉着中,把这个圣经故事牺牲、奉献的主题以古典美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站在作品前,我想起的是Cosimo Medici曾说过的一句话,“Every Painter Paints Himself”。Brunelleschi和Ghiberti不同的人生际遇和一生的道路,我想是这句话最好的验证。 去佛罗伦萨之前,风儿曾和我提过她去佛罗伦萨时看到的紫藤,她念念不忘的阿诺河边的紫藤。12年前,我们全家的Tuscany之行, 那里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一种花也是紫藤,因为我们租住的那个Villa,车道两旁也是开满了紫藤。那次旅行是4月中,所以想着今年去时,也许紫藤花还没有开。 有天走在阿诺河畔,对岸的一抹紫色吸引了我的眼光,定晴一看,正是一排紫藤,而那个位置应该就是风儿说过的那一排。那以后的几天,每次路过那儿,无论是在河的哪一边,我都会放慢脚步,静静地享受一下。走在城里的小街窄巷中,也不时会被冒出墙头的紫藤而吸引。紫藤的花期并不很长,开得也不是那么耀眼夺目,但看似娇弱的花朵,却有着极具顽力的根。那份淡雅的美丽和长久的生命力,某种程度上很像佛罗伦萨这个城市。她不喧嚣,静静地开放,但是爱上她的人却难以忘记她独有的那份美丽。。。 这个系列收尾了,也完成了把自己旅途中的心情和感念作的一个整理。谢谢所有跟读的童鞋们,无论是潜水滴还是冒泡的, 一并感谢你们的关注和鼓励。谢谢! 12年前的Tuscany之行,可参看下面的两篇博文: 那个魂牵梦萦的Tuscany农庄

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协议
帮助中心
交友须知 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同城交友
客服热线:
联系邮箱:kefu#yage.com(将#换成@即可)

Copyright © 1997-2020 版权所有:雅歌网 yage.com

蜀ICP备15015314号-3

网站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客服热线
展开客服